“敬爱的高敬亭爷爷,您好!老师讲您在大别山像松树一样挺立,带着部队打敌人,还打响了新四军抗日第一枪!妈妈说您32岁就变成星星了,可我觉得您没离开——山上的石头像是您的拳头,路边的野花就是您的微笑……”
近日,在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,11岁的小讲解员杨凌鹏读了他写给抗日英烈高敬亭的信。杨凌鹏的讲述,让在场的人湿了眼睛。
高敬亭1907年出生,原名高志员,河南省新县人,1927年参加革命,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,是红二十八军的创始人之一。他坚守鄂豫皖苏区游击抗战三年,是新四军中率先挺进敌后的抗日先锋,被誉为“大别山游击专家”。
高敬亭故居位于距新县南面6公里的新集镇董店村。在高敬亭生平事迹展馆中,陈列着老照片、老物件及大量宝贵一手资料,让人们得以了解这位英雄传奇的一生。
高敬亭幼时家贫,10岁时母亲去世,他只读了6年书便被迫辍学,同父亲以种田、屠宰为生。大革命时期,高敬亭受同学方进贤与梅光荣等共产党员的影响,参加革命宣传活动。1927年黄麻起义失败后,麻城乘马岗地区反动地主民团从高家搜到革命传单、标语等,将其家人杀害,并放火烧了高家的房屋。高敬亭满怀仇恨,愤然离家,参加了革命。
1928年春,中共鄂东特委帮助组建了弦(光山)东区工作委员会,高敬亭是委员之一。1929年3月,他加入中国共产党,9月担任弦东区第一乡苏维埃武装委员,后任乡苏维埃主席。1930年,他当选光山县苏维埃政府主席。1931年5月,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成立,他当选为分局委员,9月调任中共光山县委书记。1932年11月,他任红二十五军七十五师政治委员,1934年9月接任皖西北道委书记。1934年11月11日,红二十五军向京汉路西实行战略转移,高敬亭留在皖西坚持斗争。
1935年2月,高敬亭在太湖县凉亭坳金家大屋主持重建红二十八军,并任政治委员,同时帮助地方党组织发展武装,成立了四路游击师,创立了皖西游击根据地。到1937年2月,鄂豫皖根据地得到很大恢复,红军也得到了发展。三年游击战争期间,高敬亭从严治军,关心战士,爱护伤病员,重视地方便衣队的作用。他和红二十八军将士一起,总结出诸多以弱胜强的战略战术原则,如“敌上山,我下山,化整为零,集零为整”“四打四不打”“杀回马枪”等。
“高敬亭不仅是一位游击专家,更是一位卓越的抗战将领。”高敬亭的后人、高敬亭历史研究会会长高昌奎介绍,七七事变后,国共两党达成协议,将南方八省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,下辖4个支队。高敬亭任新四军第四支队司令员。
1938年3月,高敬亭率部东进,奔赴抗日前线,执行保卫武汉、扰乱敌人后方运输线的任务,在合肥、桐城一带阻击日军。5月12日,高敬亭率部在巢湖蒋家河口打响了新四军抗日第一枪。此战歼敌20余人,缴枪10余支,缴获日本军旗一面。“这是新四军成立后首次对日作战,虽规模不大,但影响较大。”高昌奎介绍,“它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,鼓舞了新四军的抗日士气,拉开了华中敌后抗日游击战的序幕。”
截至1939年6月,新四军第四支队在高敬亭的指挥下,先后作战90余次,毙、伤日军2300余人,消灭反动武装和伪军3600余人。不幸的是,由于犯了一些错误,1939年6月24日,高敬亭在安徽省肥东县青龙场被错误处决。
1977年4月,《关于给高敬亭同志平反的通知》发布,对高敬亭的功过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。2015年,高敬亭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。
如今,每年都有不少党员干部和群众,特别是青少年学生到高敬亭故居参观学习祭奠,从先烈的革命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。